柔軟度是人體各關節所能伸展活動的最大範圍(Range of Motion)。任何可以屈、轉、彎、扭,而不使姿勢破壞的能力。可以分為:靜性與動性兩種。靜性柔軟度是以關節為支點動的活動範圍。動性柔軟度為一關節對於動作的抵抗或阻力,例如排球殺球時,攻擊之手臂在人跳起後所能伸展的最大範圍。通常,然而柔軟度好的人活動自如、體態優美,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。
年齡 |
欠佳 |
尚可 |
一般 |
良好 |
優異 |
男士 |
|||||
20 |
18 |
19-30 |
31-34 |
35-39 |
40 |
20~29 |
21 |
22-28 |
29-32 |
33-36 |
37 |
30~39 |
18 |
19-26 |
27-31 |
32-34 |
35 |
40~49 |
15 |
16-23 |
24-27 |
28-31 |
32 |
50~59 |
12 |
13-21 |
22-25 |
26-28 |
29 |
60 |
10 |
11-18 |
19-22 |
23-28 |
29 |
女士 |
|||||
20 |
32 |
33-37 |
38-39 |
40-41 |
42 |
20~29 |
28 |
29-34 |
35-37 |
38-41 |
42 |
30~39 |
26 |
27-32 |
33-35 |
36-39 |
40 |
40~49 |
23 |
24-29 |
30-32 |
33-36 |
37 |
50~59 |
22 |
23-29 |
30-32 |
33-35 |
36 |
60 |
18 |
19-25 |
26-28 |
29-32 |
33 |
一般在擬定柔軟性的運動處方時,大都以下列準則為依據運動型態
根據運動科學理論,較具有可變性,而且又影響關節活動範圍相當大的,是關節週遭肌群的延展性。因此,就導引出柔軟性有效運動的特色,主要便是給予關節附近有關的肌群伸展的刺激。 按分類,伸展運動分為兩大型態,一種稱為動性伸展,另一種則是靜性伸展。動性伸展的特色是以肢體明顯反覆彈動為方式,達到擴展關節的目的,像一般傳統式的徒手體操,大都是動性伸展操。而靜性伸展的特色是關節擴展至一適當角度後,即維持靜止狀態一段時間,由於外觀上,表現得相當靜止 ,故而得名。
學者專家大都支持靜性伸展,在安全性和效果方面比動性伸展還好。原因是動性伸展,萬一彈動力量控制不當,可能因肌肉過度伸展而造成拉傷。另外,動性伸展因快速彈動的關係,會引發被伸展的肌肉出現反射性的收縮,結果會阻礙伸展的程度,所以,伸展的效果不如靜性方式。因此,柔軟性的保持或改善,一般人最適合採用的應是靜性伸展操。
靜性伸展操都以關節附近的肌肉被伸展的感覺作為運動強度的指標;如果被伸展的肌肉有極輕微的疼痛感覺(Minimal Pain)或輕緩的不適感(Mild Discomfort)即表示已達足夠的運動強度。如果沒有達到相當繃緊的感覺,表示運動強度不夠;若達很難忍受的痛覺(Unbearable Pain),則又顯示運動強度太強了。
達到合適的伸展強度之後,保持靜止狀態10至30秒鐘,然後再鬆開。
每一個部位大約反覆施作3至5次即可。中間放鬆休息 5 秒至 10 秒左右。
運動頻數代表的是多久作一次運動的意思。以柔軟性的伸展操而言,至少應隔天施作1至2次。